本 科 课 程 教 案

 

 2023-2024 学年( 1 学期)

 

 

 

课程名称:     计量经济学实验     

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  大类基础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拓展课  通识限选课  通识任选课

 

授课班级:2021金融123 学生数: 122

授课教师:                    

学分/学时:          0.5/16        

学 时 分 配理论讲授  0  学时,课堂讨论 0 学时

实验/课内实践  16  学时,在线学习  0  学时

课程设计   0    ()

 

 

系(教研室)负责人(签名)             

主管教学院长(签名)                   

核 通 过 日 2023 9 5


课程总体设计

课程简介

在经济学专业教育中,计量经济学构成其基础性内容,属于教育部核准的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的工具类课程性质、软件依赖特征使得实验教学成为理解计量经济理论和掌握其应用方法的有效方式。计量经济学实验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按照自身规律进行教学,同时与理论教学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在教学时间交叉安排,在进度上相互配合。

教材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含中英文教材)

选定教材:陈纪平等编著:《计量经济学基础实验教程》,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教学目标与

教学质量标准

(知晓、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熟练应用、综合应用,创新思考与应用等)

教学目标: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包括计算软件Excel和计量经济学专业软件EViews)对参数估计、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检验等环节进行操作练习,达到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熟练软件操作、熟悉并掌握计量经济分析过程。

教学质量标准:1、能够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的数学原理;2、熟练使用EViews进行参数估计和统计分析;3、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一般步骤和结果报告的规范形式;4、掌握常见计量经济分析参数的经济解释;5、熟练使用EViews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并进行修正;6、熟悉对经济问题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一般环节:构建模型、搜集数据、参数估计与检验、经济解释等。

教学重点

 

1、计量经济学软件的认知与操作;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检验及应用的软件实现;

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检验及应用的软件实现;

4、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处理;

5、异方差问题的检验和处理;

6、序列自相关问题的检验和处理;

7、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检验和处理;

8、虚拟变量解释变量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计量经济学实验主要学习计量经济原理中的推导部分以及样本分析内容,通过模拟练习加深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分析技能,教学中以下环节和知识点属于教学难点:

1、经济现象或问题的经济理论化;

2、数理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

3、样本回归模型的统计检验;

4、样本回归模型的计量经济学检验;

5、样本回归模型的具体应用。

 

教学方法

 

鉴于操作性内容需要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学习,实验课程安排在理论教学一段时间之后(一般在第四周之后)开始,并与理论课程交叉进行。每个实验章节都是相对完整的独立单元,包括原理回顾、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三个部分。教材中的原理回顾和教师演示部分可以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的指导手册,同时每章均有对应的作业供学生练习使用。

教学手段

以计算机实验操作实践为主,传统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

参考书目

及文献(

网络教学资源)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2、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版。

参考网站资源: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http://tongji.cnki.net/kns55/

OECD数据库:http://stats.oecd.org/index.aspx

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http://bbs.pinggu.org/forum.php?gid=148

考试考核方式

(含期中考试、

测验、实验报告)

1、成绩构成

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2、期末考核方式

闭卷笔试

其他内容

(可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增加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过程考核评价方案

本课程平时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总分100分。平时成绩的构成,主要包括课堂考勤、实验报告、课堂讨论、课堂表现(主动答问、学习态度、辅助服务等)等构成。具体考核办法参见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

目的

程思不是本课程的专门或特定的一部分内容,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目的主要是在课程设计上体现教书育人理念,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

原则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不是要求体系化、系统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和思政教育,更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内容,而是要结合具体的课程特点,寻找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创新思维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注重实效原则。

课程思政

内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本课程思政内容重点涉及以下方面:

1、师德师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

2、政治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政治底线,不在课堂上传播违背宪法、违背党纪的内容和言论。

3、职业伦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授课学生所在的专业和行业特点,对学生开展专业职业伦理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未来走进社会步入职场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规范。

4、核心价值。结合本课程知识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

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互动、案例分析、微视频、翻转课堂等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内容,开展思政教育。

2、通过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方法,拓展教学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例如,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课程调研作业,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或网上查阅资料,了解中央关于经济的大政方针和基本宏观经济政策,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

 

课程思政内容在本课程的

主要融合点

1、从课程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的学科,其知识点中能够发掘的思政元素很多,比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方面的成就入手,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思政教育。

2、从案例中发掘思政元素。本课程实践应用性很强,可以更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案例的选择上要特别关注能够体现思政内容的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激发学生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3、从经济学大师、经济社会建设者的个人经历中发掘思政元素。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会涉及到在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向学生传播正能量。

4、从反面教材中发掘思政元素。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失败教训,也存在不少负面的不实信息、错误思潮,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知识点,抓住一些典型的反面教材谣言,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正确认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辨识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

课程思政

评价与反馈

主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重点评价思政目标和内容与本课程是否有机、有效融合。

融合的标准:学生能够自然接受,学生认为就是课程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在动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

评价反馈的形式:问卷调查;个别交流。

附件1:《计量经济学》课程过程考核(平时考核)办法细则

评价科目

分值比例

考核内容

评价方法或依据

课堂考勤

20%

学生出勤情况

20分起评。全勤、无迟到早退记录记满分;无故缺课1次扣5分,缺课3次平时成绩不及格,缺课4次及以上取消考试资格;迟到1次扣2分;请假1次酌情扣分。

实验报告

50%

实验报告完成次数和质量

40分起评。每次实验课均应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认真、完成质量高加3-5分;缺1次扣8-10分,完成质量低劣扣3-5分。

课堂讨论

20%

课堂讨论活跃程度、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10分起评。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回答问题1次加5分;为课堂教学建言献策并被采纳,加5分。

平时其他表现

10%

学习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帮助同学和课堂服务等

随机抽查学生课堂座位,教室坐前两排的学生每次加2分;主动擦黑板、为老师服务加2分;经常帮助同学共同学习加1-2分。

 

附件2:本课程各章节教学组织安排

第一章  绪 论(2学时)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实际应用角度理解计量经济学的主要功能

2、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3、了解计量经济分析的主要软件和数据来源

、教学安排

1、课程开场导入(5分钟)

2、新课内容(时间安排70分钟)

3、新课小结(时间安排5分钟)

三、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实验演示和自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计量经济分析的主要方面

2、计量经济分析的步骤和任务

3、统计数据来源

4、熟知Eviews软件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五、本章知识体系和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课程的重要性

1、计量经济学极强的实践性

2、现代经济研究和经济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二节 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

2、课程目的

3、课程内容

4、教学组织

第三节 计量经济分析的一般步骤

第四节 Microsoft Excel简介

1、数据处理功能

2、回归分析模块

第五节 EViews简介

1、软件特征

2、功能简介

3、操作基础

第六节 其他软件

1、SPSS

2、Stata

3、SAS

六、本章讨论题目

本章不讨论。

本章作业

本章无作业[1]

第二章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2学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的基本原理;

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法;

3.掌握使用Eviews软件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4.掌握参数估计结果的统计检验,及其经济意义解释。

、教学安排

1、课程开场导入2分钟

2、新课内容(时间安排75分钟

3、新课小结(时间安排3分钟

三、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实验演示和自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新工作文件的建立

2、参数的估计/样本回归方程的估计

3、回归结果的解读

4、回归结果汇报的规范形式

五、本章知识体系和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理论回顾

1、回归模型

2、参数估计

3、估计结果评价与检验

4、计量分析应用

第二节 实例演示:手工计算法

1、建立回归模型

2、估计参数

3、检验与评价模型

4、模型应用:结构分析与预测

第三节 实例演示: Eviews软件应用

1、建立模型

2、参数估计

3、模型的评价与检验

4、模型应用:结构分析与预测

第四节 学生实验

六、本章讨论题目

本章不讨论。

本章作业

本章无作业。

 

第三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2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的最小二乘法;

2、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3、掌握参数估计结果的统计检验(特别是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及其经济意义解释;

4、逐步领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模思路及分析技巧。

、教学安排

1、课程开场导入5分钟

2、新课内容(时间安排70分钟

3、新课小结(时间安排5分钟

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实验演示和自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多元线性回归的软件实现

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的统计检验

3、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经济解释

五、本章知识体系和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理论回顾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回归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

3、估计结果的检验

4、模型的应用-经济预测

第二节 实例演示:手工计算法

1、建立模型

2、估计参数

3、模型的检验

4、模型应用:结构分析与预测

第三节 实例演示: Eviews软件应用

1、建立工作文件

2、数据导入

3、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参数估计

5、模型的评价与检验

6、模型应用:结构分析与预测

第四节 学生实验

六、本章讨论题目

本章不讨论。

本章作业

本章无作业。

第三章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22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非线性多元回归模型的类型和线性化方法;

2、利用Eviews软件进行非线性多元回归模型参数估计;

3、掌握受约束回归检验与优化的操作方法;

、教学安排

1、课程开场导入5分钟

2、新课内容(时间安排70分钟

3、新课小结(时间安排5分钟

三、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实验演示和自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非线性回归模型线性化的软件实现

2、受约束回归的概念及其检验

五、本章知识体系和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理论回顾

1、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统计学问题

2、非线性化多元回归模型的线性化方法

3、受约束回归的原因及其原理

4、受约束回归的几种情形

第二节 实例演示:手工计算法

1、建立原始模型并进行线性化处理

2、估计参数及模型检验

3、非约束和受约束回归的统计检验

第三节 实例演示: Eviews软件应用

1、建立工作文件

2、数据导入

3、利用Eviews线性化处理并进行参数估计

4、约束、非约束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5、约束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假设检验

第四节 学生实验

六、本章讨论题目

本章不讨论。

本章作业

本章无作业。

第四章 异方差及其修正(2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异方差检验和修正的基本原理;

2.掌握异方差的具体检验方法,特别是White检验;

3.掌握异方差修正的主要方法:加权最小二乘法、异方差稳健标准误法和模型变换法。

、教学安排

1、课程开场导入5分钟

2、新课内容(时间安排70分钟

3、新课小结(时间安排5分钟

三、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实验演示和自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异方差及其危害的直觉表现

2、异方差的White检验

3、异方差的修正

五、本章知识体系和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理论回顾

1、异方差的定义及分类

2、异方差的后果

3、异方差的检验

4、异方差的修正

第二节 实例演示

1、建立模型

2、异方差检验

3、异方差的修正

第三节 学生实验

六、本章讨论题目

本章不讨论。

本章作业

本章无作业。

第五章 序列自相关问题的处理(2学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序列自相关的内涵及数学表达方式;

2、掌握线性回归模型序列自相关检验方法中的D.W.检验和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

3、掌握广义差分原理,会使用Eviews软件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1阶广义差分变换;

4、掌握经广义差分变换以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统计检验及其经济意义解释。

、教学安排

1、课程开场导入5分钟

2、新课内容(时间安排70分钟

3、新课小结(时间安排5分钟

三、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实验演示和自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序列自相关及其危害的直觉表现

2、序列自相关异方差的LM检验

3、序列自相关的修正

五、本章知识体系和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理论回顾

一、基本内涵

二、D.W.检验法

三、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方法

四、序列相关的修正──广义差分法

第二节 实例演示: Eviews软件应用

一、数据准备

二、参数估计

三、模型序列相关性检验

四、自相关的修改

第三节 学生实验

六、本章讨论题目

本章不讨论。

本章作业

本章无作业。

第六章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2学时)

、教学目的

1、理解多重共线性的内涵及数学表达方式;

2、掌握线性回归模型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方法;

3、掌握逐步回归法的原理,会使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重共线性的修正;

4、掌握经多重共线性修正以后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统计检验,及其经济意义解释。

、教学安排

1、课程开场导入5分钟

2、新课内容(时间安排70分钟

3、新课小结(时间安排5分钟

三、教学方法

本章主要采用实验演示和自行操作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近似多重共线性的性质

2、近似多重共线性的经验判断和统计检验

3、多重共线性的处理(逐步回归法)

五、本章知识体系和主要知识点

第一节 理论回顾

1、基本内涵

2、多重共线性的检验:简单相关系数法

3、多重共线性的检验:综合统计检验法

4、判明多重共线性的范围:逐步回归法

5、判明多重共线性的范围:判定系数检验法

6、克服多重共线性的方法

第二节 实例演示: Eviews软件应用

1、数据准备

2、参数估计

3、模型多重共线性检验

4、多重共线性的正理:逐步回归法

第三节 学生实验

六、本章讨论题目

本章不讨论。

本章作业

本章无作业。

1

 


[1] 实验课操作性强,每次实验课需要在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因此本课程不设置一般意义的课后作业,以实验报告作为相应环节以供学生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