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姓名:骆志芳
  • 所属院系:金融学院(重庆金融学院)
  • 个人简介: 骆志芳,女,1964年09月,经济学学士,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金融学特色专业负责人,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金融学》课程负责人,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匿名评审专家,重庆工商大学教...

《金融学》 课程介绍 《金融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金融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阐述金融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时重点放在掌握 “三基 ”上 ,为其后学习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和商业银行经营学等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一、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金融学》的前身是《货币银行学》,是高等财经院校金融、保险、投资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我校从1991 年开设此课,至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授课对象有专科生和本科生,主要是对本科生授课,每年的授课人数目前可达上千人之多,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系级重点建设课程阶段( 1991 年至 1993 年) 199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货币银行学》被列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991年被原重庆商学院金融投资系列为系级重点建设课程,成立了《货币银行学》课程组,配备了专门的任课教师,制定了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规划等教学文件。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第二阶段: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阶段( 1994年至 2002年) 1994年被原重庆商学院列为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课程组根据院级重点建设课程的各项指标要求,重新制定了《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建设规划,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组织教师编写《货币银行学》习题集,多次进行修改,建立《货币银行学》试题库,开始实行教考分离。从1999年开始组织课程组教师对《货币银行学》课程进行全面建设,以及进行了教学改革项目《货币银行学“纲要信号图”教学法》的研究,并获得重庆工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第三阶段:重庆市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阶段( 2003 年至 2005年) 2003年《货币银行学》课程被列为重庆市第二批重点建设课程,按照市级重点课程建设要求,课程组开展了以下的主要建设工作,包括: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完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网络经济时代金融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理论及教学的影响研究》等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在网络经济时代金融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荣获重庆工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第四阶段:重庆工商大学精品建设课程阶段(2006年至2010年) 2006年《金融学》课程被列为重庆工商大学精品建设课程,按照精品建设课程要求,课程组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对教学大纲、课件、案例、试题库等教学文件进行了全面更新;加强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完成了《从金融业发展趋势看金融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下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等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从金融业发展趋势看金融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荣获重庆工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第五阶段:重庆市精品课程建设阶段(2011年至2012年) 2011年《金融学》课程被列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按照市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课程组进一步加强了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优化,提升学历层次和高级职称比例,促进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教学大纲、课件、案例、试题库等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更新;组织教师编写《金融学》教材和配套的教辅材料(习题集、电子课件、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强化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完成了《地方财经院校金融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金融学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等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 第六阶段: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阶段(2013年至2015年) 2013年《金融学》课程被评列为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按照精品课资源共享程建设的要求,课程组进一步从教学团队、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和课程网站等方面加强了该课程的建设工作。首先,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优化教学团队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其次,对基本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增加拓展资源,做到基本资源的系统和完整;第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第四,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打造精英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扩展优质教学资源、加快先进共享平台建设。完成了《《金融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结算类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改革研究》等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 目前,《金融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课程网的主要内容有: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集、案例集、阅读资料、讲座资料、参考书目、模拟试题等内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成效明显,运行机制良好,并能经常更新,上网开放,能够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使用率较高,受益面大,在教学中发挥了良好作用。加强网络教学辅助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种最新金融信息,充实教材时滞性的不足,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课程相关资料下载,通过电子邮件批阅习题和论文,为学生下载相关资料提供方便,并有效地进行教学沟通和教学质量评估,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金融学》网络教学课程在全校网络课程中的学生访问量位居前,同时还专门建立了《金融学》精品课程建设精品网站 二、课程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金融基础知识篇、金融机构篇、金融市场篇、货币供求理论篇、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篇、国际金融与金融发展篇六大部分内容。 1、金融基础知识篇。主要了解和探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本质和范围;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信用特征和功能;现代信用形式;各种信用工具;利息的本质;利率类型;利息和收益率的计算;利率水平的决定;利率作用和利率管理体制等问题。 2、金融机构篇。主要了解和探讨金融机构的含义及功能;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商业银行性质、职能、组织制度;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管理;中央银行性质、职能、组织制度;中央银行主要业务;投资银行的性质、职能;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保险公司的性质、职能和主要业务等问题。 3、金融市场篇。主要了解和探讨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金融市场的特性;金融市场的类型;金融市场的功能;货币市场中国库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证券回购协议市场等子市场的运作和交易机制;资本市场中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等子市场的发行和流通机制;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中金融远期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金融互换市场等子市场的形成、特点和交易机制等问题。 4、货币供求理论篇。主要了解和探讨货币需求的含义及类型;货币需求理论;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需求量的测定;货币供给的含义及类型;货币供给形成机制;货币供给量模型;决定和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均衡的条件;货币非均衡的表现及原因;货币非均衡的调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含义及类型、度量、成因、效应和治理等问题。 5、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篇。主要了解和探讨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金融监管及其范围;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体制及其类型;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中国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 6、国际金融与金融发展篇。主要了解和探讨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影响及调整;外汇的含义及种类;汇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及改革;国际融资方式;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等问题。 三、教材使用与建设 教材的选用与建设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这一课程的教材已有近百个版本。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一贯坚持采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和重点大学出版的优秀教材。在1992年至2002年使用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黄达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货币银行学》。该教材于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根据金融学科的发展和课程结构改革的要求,原来的《货币银行学》教材纷纷更名为《金融学》,包括黄达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货币银行学》也更名为《金融学》。从2002年起,我校开始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由曹龙骐主编的《金融学》教材,该教材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经济类、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教材,该教材一直作为《金融学》课程最稳定适用的教材,也是国内公认的最权威的教材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将有关国内、国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符合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侧重于讲国内金融,造成国内、国际两方面内容脱节的状况。同时,增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和新内容。 目前,使用由骆志芳,许世琴编著的《金融学》教材,2013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基础性。对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充分体现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对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关键术语和基本原理描述尽量准确,并用实际例子或现象加以说明,由浅入深地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2.逻辑性。以货币资金运动为主线进行设计,共分六篇十八章。也可以根据课时的多少进行模块式学习。本书从一国国民经济体系中货币收支的运行出发展开阐述,货币运动中出现的余缺问题,需要信用手段进行调剂,余缺双方既可以直接调剂,也可以通过中介机构来调剂,在调剂过程中的微观不平衡问题就需要政策和监管来进行宏观平衡和维持,这样才能更好地使金融活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篇章之间、章节之间和段落之间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前后十分连贯的系统体系。3.全面性。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全书既包括了微观金融的内容,又包括了宏观金融的内容;既有基础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引入;既有国内金融活动的系统介绍,又有国际金融活动的分析。4.前沿性。结合当前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介绍金融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活动、新现象和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一些近年来的最新数据资料分析,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5.灵活性。开篇引入导读资料,激发学者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兴趣,文中适当的地方选择了一些相关典故、小知识、新闻阅读等资料作为“专栏”学习,还提供了实际例子、案例分析、数据资料分析、推荐阅读书目或资料,以及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等。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多样性,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提供了条件。 在《金融学》课程的教学中,编写了《金融学习题集》、《金融学案例集》等辅助材料,充分体现了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强调三基,突出重点”指导思想,对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金融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为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程组一方面给学生指定了在本校图书馆能够查阅到的参考书,以便学生课外阅读;另一方面,为了扩展学生的视野,也介绍一些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名专家的理论与观点,鼓励学生阅读图书馆现存的书报杂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资料。 结合《金融学》理论与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条件,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不仅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而且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投资经济模拟实验室,相关金融实践性教学内容都在实验室进行,银行模拟实验系统的建设也已正在建设中。同时还开设了了投资分析、外汇交易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种最新金融信息,充实教材时滞性的不足,教师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课程相关资料下载,通过电子邮件批阅习题和论文,个别老师还建立个人主页,为学生下载相关资料提供方便,并有效地进行教学沟通和教学质量评估,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和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与日俱新。在“金融学”教学发展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金融学属经济学,不同于机械制造、也不同于物理化学,既抽象又具体,在教学中把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经济行为,特别是金融行为相结合,启发学生从金融行为深化到金融理论,再从理论去解释金融行为,学生学习不再觉得空洞。 2、案例教学。灵活应用典型案例讲授分析、经典案例课堂讨论、模拟角色演练等方法,达到启智的目的。 3、实践教学。在建设实验室的基础上,把相关教学内容进到实验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际模拟操作,避免空洞的说教,效果十分明显,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4、开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从事科研,专业教师主动承担对学生的科研指导,教会学生专业论文的写作技巧,及时批改学生论文,对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更是严格要求,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丰富教学方法的同时。为了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也适时更新,全方位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1、多媒体教学。教学形式新颖,信息交流量大,减少了板书时间,课堂上有更多交流和互动时间。 2、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把习题集、案例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快捷灵活,学生也可通过教师指定的网页下载相关资料,或通过教师个人主页查阅相关信息,对评估过程进行评估。 3、专题讲座。针对时事金融问题和课程中难于涉及的问题,学生又有必要了解的,便通过组织专题讲座,请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向学生传达最新金融、经济信息,启发学生了解金融实务,认知金融理论的发展和金融改革与实践。

顶部 底部
二维码
您没有权限访问该栏目!